吴瑞庭破亚纪!中国田径成绩分化,科技应用不均成发展瓶颈?
全国田径锦标赛结束啦。吴瑞庭破了亚洲纪录,给三级跳远项目添了光彩,刘凯也在400米项目上刷新了全国纪录。不过呢,男子100米没人能突破10秒大关,跨栏成绩也不太好,这反映出中国田径项目发展不平衡。田径迷们看到这些,就会深入思考:为啥中国田径在有些项目上表现好,在另一些项目上就很难有突破呢?
仔细研究成绩有差距的原因,训练方法和技术应用的差别很明显。从吴瑞庭赛后说的话能知道,他能有突破,是因为精细调整了助跑和起跳的衔接,还科学地优化了运动角度,这靠的是先进技术。投掷类项目早就有全面的技术监测体系,可径赛项目训练还靠老经验。有些地方的短跑组还用手写记录起跑反应时间,科技应用的差距直接造成了成绩的不同。牙买加短跑队筛选队员年龄小,训练技术系统,青训时有全面的科技支持,培养效率高,运动员早期技术基础就很稳。再看国内径赛青训,技术训练落后,光靠体能弥补不了这个不足。
除了训练方法不同,中国田径发展还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。投掷类项目每年有充足的科技保障经费,能帮运动员优化出手角度和力量比,所以世界冠军不少。但其他项目,特别是冷门项目,没得到相应支持,成绩和关注度越来越差。“优势项目优先”的资源配置办法,短期内能保证重点项目出成绩,可对整体发展有长期的坏影响。日本在东京奥运会前实行数据资源共享政策,让各项目都能公平获得技术支持,出了不少有潜力的选手,这值得中国田径学习。
展开全文
在网上,网友讨论得很直接。有人说田径比赛结果像盲盒,投掷类项目一直让人期待,径赛得碰运气才能出好成绩。但竞技体育不能只靠运气,得靠科学系统地发展。苏炳添团队自己花钱做技术改造,很让人敬佩,可这种个人努力应该变成普遍的训练体系。链球小将张家乐能用先进的轨迹追踪系统,百米选手却还靠秒表测速度,这样的科技配置差距真得让人好好想想。在数字化时代,更该关注的不是拿了哪块金牌,而是科技普及能不能让每个项目都持续发展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Read More